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关于加强中国安全生产报记者通讯员队伍建设的通知

时间:2024-06-18 00:11:52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751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加强中国安全生产报记者通讯员队伍建设的通知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安监管司办字〔2004〕119号

关于加强中国安全生产报记者通讯员队伍建设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有关中央管理的企业: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主管的《中国安全生产报》,是安全生产领域的全国性报纸。其主要任务是宣传党和国家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和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及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工作部署,宣传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规程,报道各行各业搞好安全生产的最新动态,并实施舆论监督。

  为了进一步发挥《中国安全生产报》作为全国安全生产领域主流媒体的舆论宣传导向作用和主阵地作用,拓宽信息渠道,现就加强该报记者、通讯员队伍建设事宜通知如下:

  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目前尚未建立中国安全生产报记者站的,要按照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国安全生产报记者站建设工作的通知》(安监管政法字〔2003〕22号)的要求,尽快与中国安全生产报社协商建站事宜,并对记者站工作给予帮助和支持。

  二、为了进一步拓宽信息渠道,及时宣传报道各地区、各企业安全生产动态及经验,各地在建立记者站的同时要大力加强中国安全生产报通讯员队伍的建设。各省(区、市)、市(地)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和有关中央企业及其子公司(分公司、控股公司)要推荐一名兼职的特约通讯员;县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要推荐一名兼职的通讯员。

  三、在已建立中国安全生产报记者站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通讯员的工作由记者站负责,由各有关单位按照中国安全生产报社的统一规定和条件推荐通讯员人选,经记者站考核并报中国安全生产报社审核批准;特约通讯员由中国安全生产报社发给统一制作的特约通讯员证,通讯员由各记者站登记造册进行管理。未建立记者站的地区及有关中央企业,可直接与中国安全生产报社联系推荐通讯员事宜。

  四、推荐、上报通讯员的工作争取在2004年年底前完成。《中国安全生产报特约通讯员管理办法》、中国安全生产报特约通讯员登记表、中国安全生产报通讯员登记表和中国安全生产报驻各地记者站通讯录可登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政府网站(网址:www.chinasafety.gov.cn)下载或查询。

中国安全生产报特约通讯员管理办法

中国安全生产报特约通讯员登记表

中国安全生产报通讯员登记表

中国安全生产报驻各地记者站通讯录

二○○四年九月二十日


 


 
中国安全生产报社文件  

安报通字〔2004〕14号

各部、室、处,各记者站,各位特约通讯员:

为加强本报记者通讯员队伍建设,发挥特约通讯员的工作优势,规范对特约通讯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制定本办法。

一、任用条件

  (一)认真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有较高的政治素质。

  (二)热爱新闻工作,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和文字水平,熟悉本单位或本地区安全生产情况,能独立完成新闻报道任务。

(三)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能力,能组织和推动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的通讯员队伍开展通讯报道等工作。

二、工作任务

  (一)为本报采写稿件,每月至少发稿2篇(包括新闻图片、言论等)。

  (二)组建通讯员网络,推动通讯报道工作。

(三)为本报撰写内参稿件。

  (四)注意和发现重要新闻线索,及时向编辑部反映。

(五)帮助本单位抓好报纸的宣传工作,帮助报社开展其他有关工作。

  (六)经常了解并向编辑部反映读者的意见和要求。

三、聘任事项

  (一)特约通讯员可通过单位推荐并经本人同意或自荐,填写特约通讯员登记表,经报社审核批准后发给本报特约通讯员证,此证为开展采访活动时的身份证明。

  (二)特约通讯员根据需要,可由编辑部直接聘任,也可由本报驻省记者站聘任。特约通讯员证由报社统一制发。

(三)聘期一般为二年,聘期内如发生违法违纪行为将予解聘;对工作单位变动和长期完不成任务的,聘期满后将不再续聘。

四、管理和服务

  (一)经考核聘用的特约通讯员,其在原单位的工作岗位、待遇不变,原则上实行兼职。

  (二)对特约通讯员的用稿情况分别由报社有关部门或记者站进行考核,并作为年度考核和评奖的依据。稿件被采用后稿酬照付。

  (三)报社定期召开特约通讯员会议,总结工作、交流经验、表彰先进,研究和部署报道任务。

  (四)报社经常向特约通讯员通报阶段性的报道要点;免费赠发本报业务刊物《编采之友》。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二○○四年六月二十四日


中国安全生产报特约通讯员登记表
姓名 性别 民族 出生年月 照片
参加工作时间 文化程度 技术职称 政治面貌
工作 单位 职务
通讯 地址 邮编
"联


话" "区号:
手机:
E-Mail:" "办:

" "宅:

"
个 人 主 要 简 历 及 从 事 新 闻 宣 传 工 作 的 情 况

"推


位" (盖 章) 中中中中中如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 年 月 日
报 社 审 批 意 见 年 月 日
聘 期 工 作 情 况
备 注

中国安全生产报通讯员登记表
姓名 性别 民族 出生年月 照片
参加工作时间 文化程度 技术职称 政治面貌
工作 单位 职务
通讯 地址 邮编
联 系 电 话 "区号:
手机:
E-Mail:" "办:

" "宅:

"
个 人 主 要 简 历 及 从 事 新 闻 宣 传 工 作 的 情 况

"推


位" " (盖 章)
年 月 日"
报 社 审 批 意 见 年 月 日
聘 期 工 作 情 况
备 注

《中国安全生产报》驻各地记者站
序号 站名 站长 (负责人) 联络方式 通讯地址
1 河北站 李仁堂 0311—7212015办 13933170114 050051 石家庄华安街80号河北煤矿安全监察局中国安全生产报驻河北省记者站
2 山西站 李 仑 0351—4115446办 13700548155 030012 太原市并州北路219号山西省安监局一层中国安全生产报驻山西省记者站
3 吉林站 付义书 0431-5096329办、真 13596488215 130021 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3727号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中国安全生产报驻吉林省记者站
4 黑龙 江站 侯玉喜 0451—55608020办、传真 13904614686 87011611办、传真 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龙江街97号中国安全生产报驻黑龙江省记者站
5 浙江站 徐文标 0571—28880911办、传真 13083999880 310004 杭州市香积寺东路东新园新湖苑 11-4-702中国安全生产报驻浙江省记者站
6 安徽站 耿梦济 0551—2661461办、传真 13305609929 230061 合肥市长江路333号安徽省劳动大楼五楼记者站
7 福建站 柯荫渠 0591—87882612办    87814439传真 13906926512 350003 福州市福飞路福建省政府办公厅干部培训中心3号楼中国安全生产报驻福建省记者站
8 江西站 李 涛 0791—6791192办、传真 13970096185 330003 南昌市西湖路47号中国安全生产报驻江西省记者站
9 青岛站 李增波 0532—3892289办 3892286真 13621051719 266071 青岛市湛山三路11号青岛市安监局中国安全生产报驻青岛记者站
10 山东站 齐崇怀 0531—2662598办、传真 13361078736 250001 济南市文化东路50号中国安全生产报驻山东省记者站
11 河南站 石远峰 0371—3838029办、传真 13663864518 450003 郑州市金水大道21号河南煤矿安全监察局中国安全生产报驻河南省记者站
12 湖南站 谢春阳 0731—4595523办、传真 13308400385 410011 长沙市新军路3号湖南煤矿安全监察局中国安全生产报驻湖南省记者站
13 湖北站 杨立新 027-87236829办、传真 13071242617 430070 湖北武汉市水果湖横路3号中国安全生产报驻湖北省记者站
14 广东站 杨兴洲 020—83866153办、传真 13926037645 510055 广州市豪贤路88号二楼中国安全生产报驻广东省记者站
15 广西站 黄爱兴 0771—5645987办、传真 13878193681 530023 南宁市古城路26号广西壮族自治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中国安全生产报驻广西记者站
16 四川站 刘明德 028—86522196办、传真 13708173797 610013 成都市永兴巷15号17楼中国安全生产报驻四川省记者站
17 贵州站 李 庆 0851—6891320办 6826712传真 13809461526 550004 贵阳市贵州煤矿安全监察局办公室
18 青海站 牛金杰 0971—6305282办、传真 13997232402 810001 西宁市五四大街4号青海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中国安全生产报驻青海省记者站
19 宁夏站 赵晓宁 0951—5053645办 5051302传真13995310108 750004 银川市解放西街103号宁夏回族自治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综合处


国务院关于批转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个体私营经济税收征管强化查帐征收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批转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个体私营经济税收征管强化查帐征收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1997-1-10

国务院关于批转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个体私营经济税收征管强化查帐征收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国发〔1997〕1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务院同意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个体私营经济税收征管强化查帐征收工作的意见》,现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加强个体、私营经济税收征管,强化查帐征收工作是规范个体、私营经济管理,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各级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协调税务、工商行政管理、公安和金融等有关部门,积极稳妥地做好这一工作,并帮助税务部门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国家税务总局要结合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切实做好对这项工作的组织指导和监督检查。各有关部门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确保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本通知的具体实施意见,由国家税务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本通知的贯彻执行情况,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应于七月底前报告国务院,同时抄送国家税务总局。

一九九七年二月十八日

关于加强个体私营经济税收征

管强化查帐征收工作的意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个体、私营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发展社会生产力、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缓解城乡就业压力、方便人民生活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在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经营活动无帐可查或帐册不全、财务管理混乱的现象比较普遍,偷逃国家税收的问题突出,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这种状况如不改变,既不利于个体、私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公平竞争,也不利于税法的贯彻落实。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加强对个体、私营经济的财务管理和税收征管工作。为此,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全面、准确地贯彻党和国家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方针政策。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是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方针。要继续鼓励和扶持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使其作为公有制经济的重要补充,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思想教育等手段对个体、私营经济加强引导、监督和管理;要保护个体、私营经济业户的正当经营活动和合法收入;同时要加强对个体、私营经济的税收征管工作,强化查帐征收,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

二、改进个体、私营经济税收征管方式,强化查帐征收。各级税务机关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个体、私营经济税收管理,并逐步在有固定经营场所的个体、私营经济业户中全面实行查帐征收,实现税收征管的法制化、规范化。

从1997年4月1日起,达到一定经营规模的个体工商户和按定期定额征收税款的私营企业、个人租赁承包经营的企业要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全面建帐,税务机关应对他们实行查帐征收。业户可自行建帐,也可聘请社会中介机构代理建帐。在有条件的专业市场,凡从事商业批发、零售的固定业户,在建帐的同时要按规定使用税控收款机,其购置费用可在所得税前分期列支。

为防止税款流失,确保税收收入,在建帐初期,作为过渡性措施,对建帐户也可实行查帐征收与定期定额征收相结合的征收方式。

对目前实行定期定额征收的各类业户,要根据其经营情况调整定额,对少数还需继续实行定期定额征收的业户要加强定额管理。查帐征收户和定期定额征收户均应依法如实申报纳税,不申报、申报不实或者超过定额一定幅度未申报调整定额的,一经查出按偷税处理。

各地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要共同督促个体、私营经济业户做好建帐工作,以缴纳增值税、消费税为主的业户,由国家税务局负责督促建帐;以缴纳营业税为主的业户由地方税务局负责督促建帐。

三、个体、私营经济业户要正确理解和认识建帐和查帐征税的意义。建帐是经营者加强自身管理和扩大经营的需要,也是依法申报纳税的基础。因此,个体、私营经济业户要积极、主动、认真地按照要求建帐和使用税控收款机,接受税务机关的监督,如实向税务机关申报经营情况,支持税务机关做好查帐征收工作。个体劳动者协会和私营企业协会要积极配合各级人民政府及税务机关加强宣传教育,协助个体、私营经济业户做好建帐工作。

四、各有关部门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加强个体、私营经济税收征管,强化查帐征收工作涉及面广,综合性强,难度较大。国家税务总局要结合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切实做好对这项工作的组织指导和监督检查。各有关部门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确保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工商行政管理和税务机关要共同组织力量,按照企业实际资本构成和经营情况,对企业工商登记的性质进行清理。同时,要对核发个体、私营经济业户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的情况进行一次联合清理检查。对不按规定建帐或建假帐的业户,要责令其停业整顿、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要吊销其营业执照,取缔其经营资格;对建假帐偷逃税构成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金融部门要加强现金管理,根据国家现金管理的规定办理现金收付;要清理和禁止多头开户,对有偷逃税行为的业户,各金融单位要按照国家法律规定积极协助税务机关检查其存款帐户,提供有关情况,并依法及时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和强制执行措施。

各级公安机关要认真查处涉税案件和围攻、冲击税务机关或殴打、谩骂税务人员的案件。对拒绝、阻碍税务人员依法执行公务,有意扰乱税收治安秩序的,要依法予以处理。

五、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个体、私营经济税收征管,强化查帐征收工作的领导,支持并帮助税务部门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要从全局出发,坚决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制止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各项规定,对各种收费进行清理整顿,切实减轻个体、私营经济业户的税外负担,保证查帐征收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九九七年一月十日




商务部关于印发《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的通知

商务部


商务部关于印发《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的通知

商建发[2004]18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商务厅(局)、经贸委(经委、商委、内贸办、财贸办):
  为了加强对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制订工作的指导,使商业网点规划的编制工作逐步规范化和标准化,我部制订了《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附后),现印发你们,请参照执行。
  特此通知





                     二OO四年四月十三日

             

附 件: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


  1 总则
  1.1 为提高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的质量和水平,根据国家关于规划编制工作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规范。
  1.2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是指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商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充分反映城市商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城市未来商业网点的商业功能、结构、空间布局和建设规模所做的统筹设计。
  1.3 编制规划必须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提高透明度和社会公众参与度。
  1.4 各地城市商业网点规划要根据本城市的商业定位,体现本城市商业特色。
  1.5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要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服从城市总体规划。
  1.6 编制规划除应符合本规范要求外,还应符合国家、行业和地方有关标准的要求。
  1.7 城市商务主管部门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编制单位,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制订工作。
  1.8 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含县级市)商业网点规划的编制。
  2 规划程序
  编制规划按照调查研究、规划文件编写以及规划论证的程序进行。
  2.1 调查研究
编制规划必须深入实际,搞好商业网点调查,并充分调查研究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交通、人口分布等情况,取得准确的基础资料,并进行深入研究。
  2.2 规划文件编写
在对基础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规划文件的编写工作。规划文件的编写应符合本规范条款3的规定。
  2.3 规划论证
  规划编制单位向论证会议提交全套的规划材料,并解释规划的具体内容,听取专家和公众代表的意见。
  2.4 规划修改、完善
  论证结束后,要根据论证意见进行修改和完善,对未采纳的意见,应作出书面说明。
  2.5 规划上报
  规划编制完成后,应当按法定程序上报市政府批准,发布施行。
  3 规划文件
  规划文件包括规划文本、规划说明、基础资料研究、规划图则四个部分。
  3.1 规划文本
  规划文本是对规划的各项目标和内容提出规定性要求的文件。要点包括:
  3.1.1 总则
  (a)规划的作用;
  (b)规划的依据;
  (c)规划的对象、范围;
  (d)规划的期限。
  3.1.2 规划的指导思想
  (a)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商品市场体系的总方针;
  (b)反映优化市场布局,调整市场结构,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主导思想;
  (c)体现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创新消费服务方式,改善产业服务功能,提升商业竞争力,服务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
  3.1.3 规划的原则
  (a)以人为本,远近结合,协调发展的原则;
  (b)结构调整、布局优化、改造与新建相统筹的原则;
  (c)大型商业设施建设与中小商店生存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d)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e)规划的调控功能与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相结合的原则;
  (f)技术进步的原则。
  3.1.4 发展目标
  结合城市实际情况,分别按照近期与远期提出。
  3.1.4.1 总体目标
  (a)城市商业网点的总规模、结构与布局方面的目标;
  (b)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营业面积、连锁企业销售额或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等综合性指标;
  (c)城市商业对当地经济的贡献指标;
  (d)城市商业在区域商贸发展中的地位与功能目标。
  3.1.4.2 具体目标
  (a)城市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社区商业的总规模、商业街、结构与布局方面的目标;
  (b)农产品批发市场总规模、结构与布局方面的目标;
  (c)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建设、调整与改造的目标;
  (d)其他商品交易市场建设、调整与改造的目标;
  (e)物流基地布局、特色与产业服务功能的目标;
  (f)城郊商业发展的目标;
  (g)商业网点建设管理制度建设的目标。
  3.1.5 规划布局
  3.1.5.1 规划布局的总体概括
  3.1.5.2 城市商业中心的规划布局
  (a) 名称、区位;
  (b) 在城市商业中的地位和功能;
  (c) 消费服务定位、主力业态与特色要求;
  (d) 总规模和大型零售网点的数量;
  (e) 业态结构调整的重点。
  3.1.5.3 区域商业中心的规划布局。其要点参考3.1.5.2。
  3.1.5.4 社区商业的规划布局
  (a) 优先发展的零售与生活服务网点的业态、类型、组织形式、千人拥有的零售与生活服务网点面积;
  (b)主要零售与生活服务业网点的商圈半径。
  3.1.5.5 商业街的规划布局
  (a) 名称、区位(含长度);
  (b) 商业历史与人文环境特征;
  (c) 消费服务定位的特点;
  (d) 主力业态与配套的商业设施;
  (e) 打造特色商业街品牌的重点。
  3.1.5.6 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规划布局
  (a) 相对均衡的布局要求;
  (b) 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名称、区位、规模与辐射半径;
  (c) 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的重点;
  (d) 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与城郊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关联。
  3.1.5.7 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的规划布局
  (a) 主要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对城市优势产业或支柱产业的服务功能;
  (b) 主要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相对集中的布局要求和优先发展的地域;
  (c) 主要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的经营特色、规模与辐射地区;
  (d) 主要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改造的重点。
  3.1.5.8 其他商品交易市场的规划布局
  (a) 商品交易市场在城市商品流通中的地位与作用;
  (b) 主要商品交易市场名称、区位、规模与经营特色;
  (c) 主要商品交易市场改造的重点。
  3.1.5.9 物流基地的规划布局
  (a)城市物流基地的分类与统筹建设的原则要求;
  (b)主要物流基地的名称、区位、服务特色与设施特点;
  (c)主要物流基地之间的互补与配套;
  (d)主要物流基地的技术改造与信息系统的整合方向;
  (e)城市物流体系与区域性物流体系的关联。
  3.1.5.10 城郊商业的规划布局
  (a)重点发展的商业网点;
  (b)发展现代流通方式的主要任务;
  (c)利用城郊地租优势转移市区商业网点的类型。
  3.1.5.11 其他类型商业网点的规划布局
  旧货、汽车交易市场等类型商业网点的规划参照上述要求编制。
  3.1.6 附则
  (a) 规划成果的构成;
  (b) 规划解释权的规定;
  (c) 其它需要说明的事项。
  3.2 规划说明
  规划说明是对规划文本的具体解释和对规划工作的补充叙述。要点包括:
  3.2.1 规划文本的详细说明;
  3.2.2 规划的过程说明;
  3.2.3 商业网点的现状分析;
  3.2.4 术语和若干问题的说明。
  3.3 基础资料研究
  基础资料研究是对引用资料的归纳性说明。要点包括:
  3.3.1 调查资料汇编;
  3.3.2 参考资料的说明。
  3.4 规划图则
  3.4.1 主要规划图则包括:
  (a) 商业网点现状分布图;
  (b) 城市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规划图;
  (c) 商业街规划图;
  (d) 农产品批发市场规划图;
  (e) 生产资料批发市场规划图;
  (f) 其他大型商品交易市场规划图;
  (g) 物流基地规划图;
  (h) 营业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零售网点规划图;
  (i) 其它需要的规划图纸。
  3.4.2 规划图应在城市规划图基础上绘制,条件不具备时,也可在其他形式底图基础上绘制,图幅一般为A4(297mm×210mm)。
  4 术语说明
  4.1 商业网点
  指根据网点建设规划管理需要所界定的从事商品流通、为生产经营和生活服务的单体商业经营场所或在同一区域内统一开发、统一经营或统一管理的综合商业经营场所,包括零售商店、商品交易市场、旧货市场、汽车交易市场、物流基地、餐饮店及其他生活服务业设施等。
  4.2 零售商店
  指GB/T18106-2000中规定的业态类型,其中大型零售商店一般指营业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百货店、超级市场、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商店、专业店、家居中心和购物中心。
  4.3 商品交易市场
  指有固定场所、设施,有若干经营者入场经营、分别纳税,由市场经营管理者负责经营管理,实行集中、公开商品交易的场所。主要包括消费品综合市场、农产品市场、工业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综合市场、工业生产资料市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等类型。
  4.4 物流基地
  指多种物流设施和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具有一定规模和综合服务功能的场所。它面向社会提供专业物流配送服务,对城市或区域商业流通具有骨干作用。
  4.5 现代流通方式
  指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现代物流、统一配送、电子商务及其它具有全局性技术进步意义的商业活动方式与组织形式。
  4.6 业态结构
  指在一定范围内的业态组合比例情况。
  4.7 优化市场布局
  指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对商业网点空间布局的合理化引导,重点是对城市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社区商业、城郊商业和专业特色街布局的统筹调整;对商品交易市场、物流基地布局和其他商业服务设施的统筹调整。
  4.8 调整市场结构
  指以满足居民消费需求变化和服务于城市产业发展为主要目的,兼顾市场资源存量改造和增量建设,注重投入产出效率,对商业网点分类比例与功能结构的优化调控。
  5 附则
  5.1 本规范从发布之日起施行。
  5.2 本规范由商务部负责解释。


  注:带“”部分为可选内容。